您当前位置:周口人大网 >> 媒体视野 >> 浏览文章

    领导干部应把握住“以孝促廉,以廉尽孝”的十个辩证法

    2018/3/7 12:24:14 浏览次数: 【字体:
     
     
    “以孝促廉,以廉尽孝”,这是理念,又是意识;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需要继承,又要需创新;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特别是二者的辩证关系,它使“以孝促廉,以廉尽孝”充满了动力、活力、生机。研究、探索、倡导孝廉文化,应把“以孝促廉,以廉尽孝”的辩证关系搞清楚、明白,从中把握住孝与廉的内涵、本质,使孝道、孝德、孝意、孝仁、孝本、孝理渗透于、服从于、服务于廉正、廉明、廉清、廉洁、廉政之中,使廉政建设轨道更清晰、目标更明确,要求更具体、方向更坚定,道路更宽广、内容更扎实,发展更健康。对此,特写出《领导干部应把握住“以孝促廉,以廉尽孝”的十个辩证法》一文。
    一、以孝促廉,孝是廉之德;以廉尽孝,要促廉聚德
    以孝促廉,以廉尽孝,要弄清什么是孝,什么是廉。古人曰:“孝,指孝悌者;廉,指清廉之士”。以孝促廉,在于孝是廉之德。之所以孝能促廉,孝能生廉,孝能发展廉,这里的中介在德,孝是廉之品、之格、之德。孔子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说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我们评价官员,要讲的方面很多,最根本的是德。中华优秀民族孝廉文化的核心是讲官员的从政官德。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五美”是什么?就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即虐、暴、贼、吝。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东汉王充说,“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指出当官者如果精神空虚,物质财富再多,也无法感受人生的真正幸福。不讲做人之德,不讲做事品德,不讲从政官德,一心只做金钱梦,这种人哪怕成为亿万富翁,也是精神上的乞丐。古人云:“明莫明于体物,先莫先于修德”。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创业、立业,“修德”无疑是永恒的主题。古人云:“德不厚者不可使命”。荀子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不详莫大焉”。从古代孝廉文化中可以看出,当官从政如果缺德、少德、败德,甚至德不厚,很难抗拒外界的干扰与诱惑,必然灵魂有污、有浊、不净,就会从政不善、不良,导致败政、丧政、失政。以孝促廉,实质就是以德促廉。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就要把孝的理念转化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上来,以孝廉文化武装头脑,从廉的高度聚德,从德的高度促廉,以“以孝促廉,以廉尽孝”成为消除党内腐败的“灭火器”,成为克制不正之风的“防火墙”,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推动机”,成为建设“风清气正,海宴河清”社会的“动力机”。
    二、以孝促廉,孝是廉之仁;以廉尽孝,要促廉铸仁
    孝廉文化,偏重于讲仁,立足于讲仁,则重于讲仁,仁是孝廉文化之魂、之魄、之脉,说到底,是孝廉文化的精、气、神。古人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仁的根本所在。仁立足于孝,孝指导仁,仁才能成为真诚地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乡里、爱国家,乃至爱自然、爱天下。仁的身体力行和不断积累,决定着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刻画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影响着社会的清正、和谐、风尚。孝是仁,仁是一种爱,但这里的孝、仁,又有着廉,就是廉政。领导干部尽孝除了模范地孝敬父母、仁爱他人之外,又要具有对孝廉文内涵的把握,和对仁爱的实施,以此端正权力观和义务观,既要像爱自己的家人一样去爱群众,又要像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去敬群众,教育和约束家人端正孝行,当“廉内助”,做到在处廉政,在内廉家,以清廉的家风,树立良好的形象,去引领社会主流、纯洁党风、净化民风,推动社会的发展。达到此目的,就要在以廉尽孝中,促廉铸仁,把仁的境界升高,把仁的理念升华,把仁的品位居上,把仁的精髓内化,把仁的情感见行,使“廉花”遍开、盛开、永开。
    三、以孝促廉,孝是廉之义;以廉尽孝,要促廉举义
    义,它是人间正道的向导。就“义”而言,本指公正、干的是合理而应当做的事。孔子最早提出了“义”的理念和社会地位。孟子进一步阐述了“义”的涵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于是,古代圣贤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论语.里仁》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在孝与义之间,义是孝的尺度。领导干部要用义修身、用义端正自我,用义促进自己的言行,使之清正廉洁,这是必须做到的。义是孝的尺度,孝是义的解读,二者是真情的标准,是利惠的原则。孝是廉之义,在于一切孝的理论、行为、实践,都属于廉之义、之品、之德,并受义的规范。尽孝决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如果以尽孝为名做有损道义的事,既是自己罪过,也是对父母于不义。不义非真孝,只有秉公正义充满孝爱情怀的人,才是真正令人称道的孝义之人。所以说,从政为官者歪曲孝义的不孝行为,这是社会的不幸;当世人为了对亲人的“孝”而不顾道义时,这个社会也是极危险的。我们必须厘正孝义的关系,让孝义的情怀引领潮流,唱响社会的主旋律,才能建设清明进步的和谐社会。讲孝廉,以孝促廉,必须讲义、举义。孝是廉之义,在于讲孝讲廉不讲义,或者否定义,抛弃义,这里的孝就是假的,这里的廉就是伪的,“孝魂”、“廉魂”,都离不开、少不了“义”,只有把“义魂”溶入“孝魂”、“廉魂”之内,才有正气、骨气、浩气,和真正意义上的“廉风”。所以说,促廉尽孝,要大倡、大扬、大举义之品、义之尚、义之风。
    四、以孝促廉,孝是廉之礼;以廉尽孝,要促廉讲礼
    礼,就是礼节。见人有礼貌,应该鞠躬,不施礼、不讲礼,就是野蛮的行为。行为不文明,带来的都是歪风邪气,污浊作浪。孝礼理念,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后来孔子要求人的言行要符合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指向的是人们的规范品格。所以,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很重视“礼”,他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举姿、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礼成了现实生活的缘饰化、内贤思想,外修孝爱,包涵了孝敬、礼貌、谦让、恭敬等美好的品质。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家庭中,讲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逐渐推广至整个社会,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尊贤”的提倡和强化,形成了社会尊重长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风俗,使整个社会如同一家人般和睦融洽、修养出天下为公的情怀,从而形成一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有理、有情、有谐、有和、有序的社会。在生活中,孝不仅是一种礼,礼也是孝的组成部分。孝和礼的发展,深化、又成为一种廉,成为官员廉政的一种元素。官员没有孝、没有礼,就谈不上廉。在廉的范畴内,有着孝、礼的基因、种子。这就是,孝是廉之礼,礼是廉之因。讲孝、讲廉,要讲礼,礼也就成了孝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以孝促廉,不孝是廉之耻;以廉尽孝,要促廉重耻
    耻,就是羞耻、耻辱。孝廉文化与廉耻文化二者互为一体,互为作用。讲孝、廉,必须讲耻。只有对不孝、不廉有耻辱感,有坐不住、脸红的情绪,引起内心的不安、难静,才有荣辱心和脸面自觉地做到一孝二廉三坚持,久了,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定格、一种坚守,把孝、廉推向新的层面、新的层次、新的高度。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耻,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特征的重要标志。耻作为道德伦理的一道堤坝,支撑着我们的文化价值,是人性丧失的强大精神力量。由于耻是以群体或集体为基本取向,服务于家国天下,这是对耻的根本要求。耻源自于孝,并升华和发展孝。在孝的哺育下,人的本性都是知耻的,于是耻的观念便植根于人的心底。一个人只有端正孝耻观,才能敬老尊贤、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享受到孝廉文化的真义和生命的真谛。由此而言,孝、耻二者相辅相成;从这个角度上看问题,耻与廉存在着相通之处。《国语》告诫我们,“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孔子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由此思之,有耻方能做人、高尚、崇高。为民者,无耻害己;民知耻,人类文明才能进步。为官者,无耻殃民;官知耻,百姓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同时为官从政者,知耻者才能廉,才能廉洁从政。顾炎武曾说:“人之不廉,而至悖礼犯义,其源皆生于无耻”。在古人心中,知耻与否,不仅是“君子”与“小人”区分的标志,也是衡量“人禽之别”的标准,同时,对为官者而言,更是一个可否做到廉政的前因。知耻是一种深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明知、是一种品德。只有知耻,才能控制自己,把握自己、约束自己、改正自己;有了过失、错误,才能自觉改之。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能,国乃灭亡”。显然,在这里把知耻看作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四大精神支柱之一,故清代诗人龚自珍有言:“士皆有耻,则国家无耻矣”。原因在于“耻可以全人之德”。不知耻者,则会道德沦丧,做人则无以治己,做事则无以治事,做官则无以治人。人有孝品,心有耻感,行有廉洁,以廉尽孝,要促廉重耻。有了知耻之心,方可修身、正身;官德正,方可廉政、从政。否则,领导干部一旦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解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论当真理,就会出现贪欲、贪官、贪权,出现腐政、败政、亡政。由此可见,树立知耻之心,自觉地抓廉洁、讲廉政、做廉官,这是“义之端也”,“责之待也”,“行之为也”,“事之成也”之举、之为、之胜、之绩。
    六、以孝促廉,孝是廉之信;以廉尽孝,要促廉守信
    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成为人言,指的是为人说的话,要守信。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是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在古代,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他*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他*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这在这历史上已成为信的范例。信,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中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不过,信是一种诚、一种真、一种孝。孝而必信,孝是信的本质,孝是信的内涵,孝是信左右一切力量的外因。信是人类由孝道构建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的责任,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诚于中而信于外”。诚与信都强调真。信侧重于外在,是诚的外在化显现,是一种责任和规范,是当今不可缺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更是当今社会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孝出信,而孝信又都出廉。孝是出信的自然,廉是促孝的“加油站”。我们应把眼睛盯在“孝”字上,充分发挥我国一占文化孝的作用,孝的价值和取向,并且通过孝、信文化的价值,提升廉政的品位、地位、和作用。
    七、以孝促廉,孝是廉之忠;以廉尽孝,要促廉秉忠
    忠就是尽忠。忠与孝一体,不可分割。就忠而言,它的组成是由上中下心,明见天真,口中一直,至心真字也,心中起意,出口者天也,所以善恶难隐,是非难瞒,心中有神,神同心,不愧心,即不愧神、不愧天,故世上无论各样人等,果能尽心竭力,凡事心中而不自败,是不失忠也。在廉政的元素里,与孝最不可分割的是忠。孙中山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由此可见,忠与孝是联在一起的。忠是指一种从人自己最内在最真实的自然情感或本性出发的公止无私的心理状态。忠意味着仁爱、责任、信念,是奉献、是执着、是荣誉。忠与孝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是中国人心灵家园的擎天之柱,以忠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曰:“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忠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显然地把忠与孝结合于一体了。忠是一种下对上、民对国、私对公,强调的是操守;孝是一种对父母亲人和周边的所有人的行为规范,其核心是仁爱。在战争年代,毛泽东主席对提出孝忠问题时,他说,我们提倡忠孝不能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这就是说,忠孝从本质上是一个同体。由孝悌到实现仁爱的普遍化,将对自己亲人的爱敬应用于天下人身上,这种孝的泛化、广义,便产生了忠。同样,忠是以尽心无欺达成自己的心.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里不仅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之尽孝,更是心中有大局、有社会、有人类,它是人生之路,“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以孝国则强。这种“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的忠,正是让包括父母在内的天下人尽享喜乐的大孝!无论讲孝,还是言忠,这如同是两个桥墩架起的一座桥,是一个整体。孝是忠时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忠是对祖国、人民的孝道,孝是对父母、众人的忠诚。在历史上“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古训,充分说明了忠孝的内在统一性。孝是忠,有忠则有廉。领导干部部有了忠于党的赤心,忠于国家的热心,忠于人民的爱心,才有从政为党、为国、为民的廉心。廉心来源于大公心、爱民心、献身于事业的红心。所以,以廉尽孝、尽忠,就是以忠促廉、升廉、强廉、保廉.从某种意义上讲,忠心的升腾、孝心的升华,是实现廉政之道、之本、之基。
    八、以孝促廉,学是廉之智;以廉尽孝,要促廉升智
    孝以智生,智能增孝,孝智升廉。在《三国演义》中,孙吴联军准备攻打曹操。但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故意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理应照办,并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得到报信,下令说,雾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这就是一则以智取胜的范例。所谓“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不过,智能与孝有着不可分离的联贯性。可以说,一切孝行、孝德,均由智生,无智则难以生孝。反过来,孝又促进智增、智长、和智的发展。原因在于孝能让自己净化心灵、丰富情怀、增厚德行、强大判断力、成为增智的过程。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灾,智斯二者弗去是也”。从论述中揭示了孝与智的关系。真正的孝者,才会是一个崇智求真的人;一个智者,必然是个孝子,能明明白白地做人。孝以养智,智以助孝,以智力的增长回馈于孝,则是孝达成的正途。孝与智的关系、动因,又是促使廉的法宝。孝生智,智生孝;孝智一体,为生廉提供了内在的爱与才。这里的爱指的是孝,这里的才指的是智,爱与才的结合并发挥其促进推动作用,使廉尽孝,又以孝养廉。
    九、以孝促廉,孝是廉之善;以廉尽孝,要促廉扬善
    在以孝促廉中,有一种观念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就是孝是廉之善,廉是孝之基。讲孝重廉,缺少善成为空谈;孝廉并举在于善,离开善孝廉不成立。在这里,为什么善这么重要、占位置、有分量?对孝与廉来说,善是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品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讲的“四端”之心,即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义之端”的羞恶之心,“礼之端”的辞让之心,“智之端”的是非之心,是古代圣贤对善最全面、最深刻、最精辟的诠释。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善,概括为仁爱之心,奋斗之志,和谐之向,与人为善。缺善心,就少孝心、缺廉心。有些领导干部面对父老兄弟没亲情,面对同志同事没感情,面对工作责任没激情,面对党、祖国、人民没忠情,就是缺善意、善心、善举。古人云:“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法国人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人是社会的人,一切都要依赖于与他人互惠互存。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那么他的生命是黯淡的;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兵有意义。善是人类所共有的美德,是“一种世界所通用的语言”。人生在世,我们不能选择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不能选择一个聪明的头脑,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颗善心,那就是以孝敬、公廉、友爱之心对待社会和他人。须知,在社会上多一个施善的人,世界便多一份希望:多一份举手之劳的善举,社会便多一份和谐、多一份福荫。作为领导干部,手中有权,担负着为人民办事的责任,更应该心灵向善、倾善、善下,行施善之举,尽善意之意,更应有向善之急、之行、之为。在孝、善、廉之间,凡有孝心的人,都是受善所支配。再者,凡讲廉心的人,心底不仅有孝敬之品,又有清廉之格。清廉者,心境必然是清廉的。领导干部应以孝、善、廉之心为社会上的困难户、灾情户、贫困户,以及弱势群众去分忧解难,办实事,多办事,办好事,让中华民族的“人心向善”、“积德行善”,“和为贵”等丰厚的善良理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使之发扬光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必须一以贯之,始终如一,常抓不懈。讲孝心,施善心,促廉心要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抓起、做起,时时向施廉于人民群众,以此塑造高尚思想情操,一个心眼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有善有恶是知,审善辩恶是格,为善去恶是致”。作为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孝心不可丢,善言不可废,廉行不可止,把孝、善、廉贯穿生命的始终,这才是高尚之人。
    十、以孝促廉,孝是廉之正;以廉尽孝,要促廉强正
    孝者,正也。不正,就会搞歪门邪道,严重者从恶、行恶、作恶,谈何孝道、孝礼、孝理、孝行。古人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之在天下,至公而己矣”。天地方圆讲究正,立世做人行要端,为人处世讲究孝。行端靠“正”,“正”出行端:正行是孝,孝利社会。孝敬、行端靠“正”统领、指挥,离开了“正”,孝敬,行端就无从谈起、做起。行端的发祥地,就是一个“正”字,一个“廉”字。“源洁自流清,正己然后正人”。执斧斤者,听于施墨者,然后大厦成;执士戈者,听于明理义者,然后大业定。孝敬、气正、廉洁,百官皆守,则百姓乐业;不孝敬,风不正、不廉洁,百弊俱生,则百姓涂炭。孝敬、行端则廉洁,否则就难以廉,考查廉要看孝敬、行端。孝与“正”相伴,才能与廉政为伍,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仰不愧天,勤政之根;俯不愧人,廉勤之源;内不愧心,立身之正;以孝为先,百善归之。孝之行、行之端、端之廉,它证实了对己清正,弃私为公;对人公正,不偏为正;对内严格,自身自洁;对外平等,己任天下。正如明代钱琦说得好:“居官者,公则自廉”。“君圣则臣忠,上明则下直”。心地纯正,志存高远,这历来是做人为官,成就事业,造福人民的基础和前提。林璞在《省心录》中说:“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定功”。人生如酒,品尝酸甜苦辣;人生如歌,演绎美丑善恶;人生如梦,变幻悲欢离合。这里,要认清孝与行相果,贪与污相连,廉与洁相依。不孝则耻,贪必污浊,清正必廉。做人要像清水一样清澈透明,而不能像污水一样混浊、遗臭。“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邪曲而得,不着正直而失”。“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领导干部应“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授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是一占人对“孝”、“正”、“廉”这一概念的恰当诠释。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行廉登高处,不畏攀险峰,.步步风光无限;行恶履薄冰,滑脚往下倒,处处黑潭深渊。我们要像王冕的《白梅》诗写到的那样:“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领导干部要做一个高洁的人,以行尽孝、立正,在廉洁中把清风、清气、清香撒满人间。(河南省西华县宣传部 昆峰)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1  www.zkrd.gov.cn  周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周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豫ICP备15036050号-1 豫周公网安备:4116000213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太昊路中段 值班电话:0394-8357398 信箱:zkrdxck8026@163.com
    技术支持:中原传媒
    总访问量: 4874283 次